我與家庭生活教育的關係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高中時期,當時我有個嗜好,就是剪報,而剪報的內容大多是家庭副刊的文章,從專家寫的「如何改善家人溝通」、「兩性互動不可不知」到一般民眾投稿的「家人互動趣事」或「家庭中發生的感人故事」我都非常的喜愛,總覺得這些文章裡所要傳遞的觀念,將來一定用得上,因此也養成了收藏這些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的文章之嗜好。

大學科系選擇的是與人類更為相關的心理系,鑽研的都是有關人的特質及人與人互動的學問,比較可惜的是,從國中到高中養成的填鴨式教育讓我的讀書習慣變成了「為別人而讀」,大學教科書中硬梆梆的知識我只當作考試的工具,雖然我都能有不錯成績,但是卻從來沒有因為學習吸收新知而感到開心興奮,我把這些知識學問獨立於自己的生活之外,我還是維持著讀書機器的陋習。

直到了考上預官,遠征台灣中部受訓以及到屏東的野戰部隊就職,那時是我第一次離家這麼遠。忙碌而磨人心志的軍旅生活反而讓我有拾起書本的念頭,空餘時我會拿起書本閱讀,在沒有考試以及非要念什麼教科書壓力的狀況下,讀書的樂趣「找到了我」,我也暗下決心要繼續深造學問。

退伍後,因為我自己知道我不喜歡死背教科書的知識,因此我放棄筆試這條路,選擇一邊工作一邊準備研究所的甄試。我喜歡研究與人相關的學問,尤其是與我自己生活相關的學問,因為研讀這些學問能直接受惠的就是我自己。在工作方面,我主要在輔大兒家系擔任研究助理,學習處理研究事項,另外一邊與大學學弟妹們開創兒童EQ工作坊,一邊擔任補習班講師。推展兒童EQ以及擔任補教老師的工作經驗讓我更深一步體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在興趣以及經驗的引領下,我選擇了與家庭相關的研究所來進行準備。

在進入師大人發所後,一開始我還是有種無法找到「知識學問」與「我」的關係之感受,一大堆的理論或學說雖然高唱著與家庭生活教育相關的樂章,聽在我耳裡卻仍然不動聽,這些知識學問始終無法融入我的生活。

但是隨著接觸不同老師所教授的課程,以及我不定時寫部落格文章反思自己的生活藉以培養自己時時反思的能力,我漸漸找到了那道曙光,一點一滴地照亮「知識學問」與「我」的橋樑,我漸漸能從別人的文章中找到屬於我自己的反思,把家庭相關的知識學問融入我的生活。我發覺我看待事物的層次能夠更提升,視野更寬廣,也因此發現了更多更有趣的事物。現在,我漸漸發展出我對學問的兩種哲學思維。第一個是我不能再等有趣的學問知識來找我,而是要嘗試在學問知識中挖掘樂趣。知識學問就像食材,就算是我們喜愛的食材也必須經過「個人反思」的烹調才能夠變成美味的佳餚,若不經烹調直接下肚可能根本完全不對味。第二個則是除了自己能享受美味的佳餚外,還要能夠與別人分享,而不是整天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也因此學問知識是要能夠落實在生活世界中,對社會能有所貢獻,學術和實務是不能分開,也不該分開的。所有的理論或學說都是由觀察生活現象而得來的,因此這些學問知識應該是幫助「所有人」而不只是「學術社群」來瞭解人的生活,進而幫助所有人能過更美好的生活,我相信這也應該是為何建構理論或學說的本意。

我希望能透過繼續攻讀相關的碩博士學位、參與相關的活動以及在生活中的不斷反思,讓相關知識學問持續實踐在我的生活中,而我和家庭生活教育的關係將會繼續不斷延展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gd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