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堂課上看了一部有關大腦發展的影片,在看完影片後,過去在心理系所受的訓練彷彿又浮進腦裡,大腦的探索對於心理學來說已經是不可缺乏的典範。在閱讀過幾本洪蘭老師翻譯的大腦相關書籍後,我也認同大腦對於人類生活的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身為家庭生活教育的研究生,若立志從事相關工作來促進良好家庭生活,勢必不能忽略大腦領域知識的瞭解。看完影片後,我的反應是一則以憂,一則以喜……

智力提升,那智慧呢?
看完Discovery影片「幼兒啟蒙」後,我第一個反應是「擔憂」,因為從影片中我看到了很多父母及學者專家花費了很多心力在促進孩子的大腦發展,某些研究可能也支持了溫室教育(Hothousing)對於孩子的大腦發展的確有影響。但是!孩子的發展不是只有智力而已,我不禁要問『即使智力真的得到提升,但是智慧呢?』我認為社會大眾在智力教育投注了過多的關注,以致於許多父母與老師只看到孩子的智力發展,忽略了其他能力,包括人際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等。學校教育裡對於科目的資源分配不均就已凸顯了教育界重視國文、數學、自然、英文等「主科」科目遠超過家政、美術、音樂等「非主科」科目,這些主科科目都是與智力、升學成績最有相關的領域,「五育均衡」早已淪落為口號。此外,社會上層出不窮的高成就學生自殺就也再度驗證我們的教育培養出的是會考試的孩子,但絕不是有智慧的孩子。所謂有智慧是指具有堅強的心理素質,能夠順利適應挫敗及解決問題,具有關懷同理的人際能力。簡言之,有智慧是指能正向及圓融地應對生活中各種事件。很明顯地,智力絕對不會是一個人能正向及圓融地應對生活中各種事件的唯一能力。如果我們的家長和老師甚至是國家執政者對於學習能有多元的概念,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話,我想我們國家的孩子會活得快樂許多!也更能發揮自己的潛能!

影片中有一段是一位法國黑人媽媽,每天制式化地要求孩子和自己練習單字,我看到了她的孩子逐漸露出不耐煩的表情,這位媽媽自己也透露出這樣的反覆練習非常累人,也讓自己情緒很低落,但為了孩子她只能咬著牙繼續。我非常感佩這位媽媽的毅力,但我覺得她的努力只會是事倍功半。如果孩子的學習是在不良的情緒氣氛中進行,那麼學習效率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影片中的孩子必須不斷接受媽媽的疲勞轟炸,媽媽也露出不耐煩、疲累的表情,我相信這個孩子的學習是無法達到預期的。反觀另一位美國的媽媽,雖然她也使用這套教材,但她在影片中自白她覺得只要孩子能快樂地學習,她願意透過嘗試不同的事物來促進孩子的學習。她不會給孩子過多的壓力,也清楚學習不是單一、單調的,重要的是她瞭解「快樂」對於學習的重要!沒有快樂當作動力,孩子的學習一定是緩慢被動的。就像是Ron Clark(美國一個有名的老師)會用盡辦法讓孩子覺得上課是有趣的,當孩子覺得學習有趣時,學習的速度就會愈來愈快。


從大腦看家庭的重要
看完影片的第二個感覺是「開心」,因為影片中的學者指出學校教育都在學習黃金期結束後才開始,錯過了大腦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孩子在6歲前幾乎都處在家中,因此家中的刺激幾乎都來自於主要照顧者或是與主要照顧者相關的事物。換句話說,家庭生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孩子的大腦快速發展時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這是第一次我這麼直接地發現,從大腦領域的角度能夠揭櫫我們的專業領域的重要性,讓我覺得有些興奮及期待,若我們的專業領域可以透過不同的領域來彰顯重要性,那麼也比較容易被一般大眾所接受。我也再度體認跨領域知識的重要性及其應用性。從心理學背景轉到家庭生活教育領域時,我就發現不同領域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當我能有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時,就比較容易突破單一視框的侷限,減少成見或狹隘的眼光,也能夠用不同的方法來完成事情。可惜我念的系所沒有開設這些相關課程或提供相關資源,學生必須靠自己往外探索相關資源。如果說,大腦領域的知識對於家庭生活教育是重要的,那麼也許未來我們應該慎重地將神經生理學領域的部分納入家庭生活教育專業人員所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gd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