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了第五屆信誼幼兒發展研討會,兩位外國學者來台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及專業看法。首先,兩位學者用研究的證據推翻了市面上四處充斥的寶寶DVD對孩子腦部發展有益處的說法,這讓我省思了知識的重要。若沒有正確的知識,我們很容易盲從於社會主流,而商人往往會將想要賣出去的商品塑造成主流,誘使家長們相信他們的商品對寶寶是有幫助的,孰不知這樣的螢幕媒體對寶寶的腦部發展不但無益,反而可能造成認知及語言發展的傷害。原本我以為電視的刺激可能可以促進腦部發展,但Dr. Dimitri Chistakis提出一項新看法,他認為螢幕媒體的影像變動若太快速,跟真實生活相差太多,會使得大腦漸漸習慣太多太高的刺激,當孩子要在真實生活中學習時,就會有很大的落差,因而無法專心。這也說明了為何很多人追求愈來愈暴力、血腥、刺激的螢幕效果,因為他們的大腦已經習慣高刺激的視覺影像。

雖然科技的發達讓螢幕媒體發揚光大,甚至逐漸取代現場教育的功能。但是我們必須瞭解科技的優缺點,才能發揮其優點,避免受缺點影響。舉例來說,研究已發現透過影片來學習語言的效果比與真人互動學習的效果要差,也就是所謂的Video Deficit,因此我們不能以影片教學來取代真人教學。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系統觀點就已提出人的發展若能透過雙向的互動、正向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更好的發展。螢幕媒體大多是單向、沒有情感交流的,永遠不能取代真實人際互動的。

雖然我的成長經驗很少透過螢幕媒體來學習,但我從國小到高中都很喜歡看電視,常常一看都好幾個小時。小時候會常看幾個節目,但到高中時就是想放鬆自己而已,手拿著遙控器不斷轉台,變成一種無意義的休閒活動。有時看到累就想睡覺,功課也都沒有完成。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浪費了許多時間在看電視上面,非常可惜。

如果螢幕媒體對孩子的發展有害,那麼家長是否還需要讓孩子看電視呢?我覺得如果家長有時間和資源可以陪孩子看電視,培養孩子的媒體素養,那麼電視媒體也可以變為一種增長新知以及培養家人感情的工具。但家長如果沒有把握可以監督孩子看電視的情形,像是低社經家庭的家長可能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那麼不如不要裝設有線電視,因為孩子無法自行選擇有益的節目。也許連電視都可以不用買,把買電視的費用拿來買書或運動器材還有益得多。

當媒體在現代社會已變得無孔不入時,我們可能已無法杜絕媒體進入孩子的世界,必須透過培養孩子正確的視聽觀念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才是讓孩子生存在這個大千世界的上上策。如同治水一般,不能一味用防堵的方式,只會讓水流淤塞加壓,哪一天就會一次爆發開來;應該要用疏導的方式,一方面培養孩子的正確思考能力、一方面改善媒體內容,讓媒體這把雙面刃能夠永遠都展現出好的一面。



演講的啟發
這次的演講啟發了我幾項學習。第一個是再次瞭解到孩子的學習透過互動式是最有趣的,我想成人的學習也是一樣的。第二個則是當Dr. Sandra Calvert提到在從句子中學單字是最有效的時候,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常常把知識拆得支離破碎,抽離了原來脈絡,我們可能學一個單字,但卻不知道如何應用在句子中;或學一首詩詞,但可能不知道這首詩詞的故事,或是學各種元素但卻不知道為何要學,重要性在哪。以大腦神經學的角度來說,這樣「脈絡化的學習」可以同時建立不同的神經電流傳遞路徑,可以增加記憶力以及思考的速度。若我們的教育可以多以脈絡化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教歷史就讓孩子真的彷彿置身於該段歷史中,教英文就讓孩子感覺到了美國都市,學數學就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解決問題等等,當孩子知道知識是脫離不了生活脈絡的時候,他們自然會領會學習知識的樂趣。

第三個啟發則是與觀眾的互動,不知道是因為我聽原文的緣故還是Dr. Sandra Calvert的演講方式,聽到後半段已經覺得有些枯燥且冗長。Dr. Sandra Calvert講了很多實驗,但是她只是單純講解研究內容,我其實不清楚那些研究的脈絡,因而無法讓我產生共鳴,我環視周圍的聽眾,很多人也露出疲態。我當時在想像,如果Dr. Sandra Calvert可以在講每個實驗前先引起觀眾注意,例如說個小故事或問觀眾一個問題請大家舉手回答,再由研究中的發現來解答,增加與觀眾的互動,如同她自己提出的「互動式學習」,我想這樣的方式會讓演講更能發揮效果吧。透過這次的反思,期望自己以後在同樣場合也能有更好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gd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