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對出軌歷程的反思

    朵兒的出軌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虛擬國度初相識、溫柔情鄉漸惑蝕、多重感情相拉扯、事件曝光迫抉擇、重拾舊愛斬情絲。這樣的階段與蕭英玲(2003)的研究中所發現的女性外遇歷程吸引期、發展期、甜蜜期、轉變期、結束期有些類似的地方,但也有些不同的地方。類似的地方在於兩個研究中的出軌者一開始是只把出軌對象視為朋友,在漸漸相處後才轉變成愛戀的情感,但在過程中一方面女性逐漸享受與出軌對象的浪漫與刺激,一方面也必須面對出軌關係帶來的不安、焦慮與內疚,直到出軌關係結束。而不同之處是朵兒的出軌關係結束主要是因為事件曝光被迫選擇而不是和出軌對象的關係出現衝突,蕭英玲研究中的女性外遇者之丈夫皆不知情,因此受訪者沒有經歷事件曝光以及後續處理的階段,且出軌關係結束多是因為對出軌關係的期待轉變,因而出現衝突。

  在這兩個研究中約會出軌和婚姻出軌歷程的差別可能是因為約會出軌的時間(8個月)不如婚姻出軌長(222年),當約會出軌時間拉長後也有可能出現對關係期望的轉變,因而可能出現衝突,造成出軌關係結束。除此之外,由於婚姻的種種牽絆,婚姻出軌者在出軌關係中並沒有太多做選擇的餘地,在面臨丈夫與外遇對象之間的抉擇,大多人迫於社會壓力及婚姻帶來的限制,必須選擇結束出軌關係而回歸婚姻,但反觀約會出軌似乎較沒有這麼多的壓力與限制,在出軌者同時愛上不同人時,有較多空間來做抉擇,故事中的朵兒便是認為原來的男友比較適合自己而選擇回到男友身邊。這樣的現象並不是代表約會情侶可以任意更換伴侶,而是提醒了約會情侶們更應該努力經營感情,讓伴侶留在關係中是因為彼此相愛相惜而不是其他外在壓力才被迫留在關係中。

  

二、我對出軌影響因素的反思

  從朵兒的故事中,我看見了某些因素影響著朵兒的出軌,首先是她追求新鮮又不注重與異性朋友的親密界線之個性以及認為戀愛不一定要專一的價值觀,使她很容易和異性朋友有較為親密且頻繁的互動機會。第二個因素則是朵兒和男友3年多的感情其實已經讓朵兒感到平淡無奇且缺乏浪漫驚喜的刺激,朵兒雖然說與男友的關係「沒有什麼問題,可能就也像我之前的也可能真的就是平淡,沒有什麼太大的波瀾」,但是朵兒也承認出軌對象所給予她的感覺可能是原來的關係中缺少的,只是「可能我沒有從頭到尾沒有去細想這個問題」,可見朵兒可能沒有覺察這個問題,因此與男友之間也出現了縫隙而沒有改善。第三個因素則是在關係之外有熱烈的追求者,B先生的溫柔體貼與浪漫驚喜正好彌補了朵兒與男友之間的空隙,讓朵兒不自覺地沈溺於其中。

  以上這三個因素是影響朵兒出軌的關鍵處,我稱之為出軌3C因素,也就是認知(Cognition)、危機(Crisis)、機會(Chance。朵兒的故事中恰恰反映出三個層面的因素影響,包括朵兒的個性及價值觀使朵兒在認知層面上能夠認同與異性朋友的親密及可以同時與其他人談戀愛;朵兒無法在和男友的關係中得到追求新鮮刺激的滿足,便是一種戀愛關係危機;朵兒在關係外有其他的熱烈追求者,讓她除了男友之外還有其他選擇機會。而在探訪前人的研究文獻時所發現的三個約會出軌因素:(1)個人特質與興趣:(2)原關係互動關係與品質;(3)環境因素,與朵兒故事中所反映的三個因素有異曲同工之妙。舉例來說,TreasGiesen2000)的研究提出對性的態度愈開放的人愈可能出軌,換言之在認知層面上對性或出軌的想法愈開放,便較有可能出軌;DrigotasSafstromGentilia1999)的研究證實對原伴侶關係愈不滿意、關係外的替代機會愈多的人愈可能出軌,代表了關係危機愈高以及關係外的機會愈多,愈可能有出軌行為發生。然而,在本研究中的認知因素更強調在個體對於出軌行為的接受度,危機因素強調的是關係品質負向的轉變,機會則強調正中個體需求的外在追求者。

  這三個因素雖然是出軌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換句話說,不一定其中一個因素出現時就一定會出軌,但是三個因素累加起來,出軌的機率就愈大了。朋友阿,有空的話可以和伴侶一起檢視一下感情中的這三個因素(認知、危機、機會),要預防出軌的發生,得增加對這三個因素的「覺察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gd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